标王 热搜: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告中心 » 行业新闻
【南水北调工程行⑶】源头活水手中来
 [打印]添加时间:2021-09-01   有效期:不限 至 不限   浏览次数:200
   江都水利枢纽第四抽水站管理所所长张宇介绍有着42年历史的工程运行日志本报记者李先明/摄
 
  □本报江苏采访组
 
  初冬的江淮大地,层林尽染,景色醉人。沿着新通扬运河一路前行,来到扬州市江都区,经过灯火璀璨的运河,汽车随即转弯驶入一座“岛屿”,“江都水利枢纽工程”八个大字十分惹眼。
 
  这里就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2013年年底,从这里北上的长江水有了一个令人注目的“身份”——南水北调东线水!带着全国人民的期盼,带着江苏人民的祝福,长江水从这里欢快地,源源不断,一路浩荡北上。
 
  6年过去了,东线源头江都水利枢纽运行状况如何?沿线百姓生活有了哪些改变?沿线城乡面貌发生了哪些新变化?带着强烈的好奇,记者开启了探寻之旅。
 
  “去这里看一看,就能了解江都水利枢纽的‘前世今生’了。”江都水利枢纽工程管理处党委书记、主任问泽杭指着眼前的展览馆说。没走几步,一块画面沉重的展板出现在记者眼前——江淮水患。历史上,黄河多次夺淮,导致苏中、苏北河道溃决。《高邮县南门内水灾》《兴化县大南门外水灾》《洪水淹没民居》……一幅幅老照片,把时间拉回到1931年。江淮大地遭遇百年罕见的特大水灾,江淮并涨,运河河堤溃决,里下河地区300多万民众流离失所。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拉开了治淮工程的帷幕。在周总理的直接关怀下,江都水利枢纽工程终于在1961年12月挥开了第一锹土。”讲解员将记者的思绪拉回现实。跟随着讲解员的步伐,记者来到工程全景示意图旁,看着图上名称各异的水利枢纽,心中不禁发问:江淮地区水利工程众多,为何只有江都能成为引江源头呢?
 
  “你看,管理处四面环水,地处京杭运河、新通扬运河和淮河入江尾闾芒稻河的交汇处,以此为东线工程源头,就能指令江淮之水互济。”问泽杭的一席话解开了记者心中的疑惑,“选在这里,既能抽引江水沿京杭运河北送,又能让里下河涝水流向新通扬运河,利用抽水站排入长江。”据了解,工程曾历经三次选址,最终定下江都,科学合理的选址一举实现了江水北调、自流引江、抽排涝水、排泄洪水等多个功能。
 
  地址定好了,接下来要做的便是确保抽水能力。“2005年年底,江都站改造工程开工,主要包括三站、四站、江都变电所的更新改造,江都西闸除险加固、东西闸之间河道疏浚、船闸加固等6项工程,总投资达到了2.64亿元。”问泽杭介绍说,“2013年年初改造完成后,江都站与宝应站共同组成了东线第一梯级抽江泵站,实现一期工程每秒抽水500立方米的输水目标。”
 
  展览馆内,一座抽水闸模型正在演示整个抽水过程:巨大的螺旋桨在泵机的牵引下缓缓旋转,将江水源源不断地沿着输水管道抽送到江面,此时送出的江水高程已比另一面高出了几米,“水往高处流”就这样成为现实。
 
  这样的立式轴流泵机组,江都水利枢纽共有33台套,它们的装机容量加起来可达5.58万千瓦,最大抽水能力达到了508立方米每秒,是目前我国乃至亚洲规模最大的电力排灌工程。
 
  如此规模宏大的水泵机组,一定要亲眼看看实物。展览馆不远处,就是最“年轻”的江都第四抽水站。厂房内,7台泵机正在运行,虽然看不见泵机内部的运行状况,但耳旁巨大的轰鸣声一下子就让人感受到了这些“巨无霸”的威力。
 
  “你看那块屏幕,工程实时运行信息都在上面。”管理处副主任周灿华指着高处的电子屏说。抬头一看,机组运行参数、实时工情、水位等情况都在屏幕上,一目了然,方便员工随时进行检查记录。走到泵机近处,看见上面张贴了“重点巡检部位”的标识,几名工作人员身着防护装备正进行例行巡查。
 
  走出厂房,看着江水被抽走后江面形成的众多漩涡,记者再次感受到了这些重型泵机的力量。难以想象,33台套机组一起运行起来时抽调的水量会有多大。
 
  “抽江北送1457亿立方米,抽排涝水395亿立方米,自流引江1287亿立方米,泄洪10277亿立方米,发电9930万千瓦时……”展览馆里展示的一组简单数字,直观记录了工程建成50多年来夜以继日运行的成效。“江都水利枢纽是一座为长江、淮河、大运河以及里下河等水网提供全方位综合服务的‘立交桥’,除了合理分配水资源外,枢纽可充分利用余水发电并保障京杭运河扬州段、新通扬运河、通榆河等河道航运。”周灿华说。
 
  巨大的数字或许无法给人立体生动的感受,但沿线百姓生活天翻地覆的变化却是实实在在可以看见的。这条送水通道从江都出发,引长江,连淮河,串湖泊,穿越500多公里,扬程40多米,一路北上滋润齐鲁大地,改善了山东的缺水状况,同时也保障了沿线苏北地区的用水安全,结束了苏北种不了水稻的历史。
 
  “徐州以前没有‘南水’,洗澡的时候不一会儿莲蓬头就堵住了,现在用上了长江水,水量很充足水质也好。”对于“南水”带来的变化,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水源有限责任公司宿迁分公司总经理白传贞深有感触,“我们去调研的时候,南四湖的渔民说消失多年的鱼类又重新出现了,南水北调对当地水质的改善作用很大。”
 
  江水北上,一路欢歌,一路笑语。这份欢悦的背后,离不开南水北调人的日夜坚守。在第四抽水站管理所党支部活动室,记者看到了一本泛黄的厚厚的笔记本。笔记本的第一页是1977年第四抽水站运行第一天的运行日志,距离今天已经有42年的历史。内页上的字迹不尽相同,却都一样的仔细工整,有些地方还附注了图释,记录人的严谨负责可见一斑。
 
  “这是我们的工程运行日志,一直记到了2006年,后来改用电脑记录。”所长张宇介绍说。这本笔记的主人,换了不知多少拨。“运行日志一直由技术员负责记录,第一批技术员早就退休了。”张宇说。今年42岁的张宇是一名新“江都人”,5年前他来到管理处第一次看到这本笔记:“当时非常震撼,老一辈‘江都人’的认真负责和事无巨细让我深受教益。”仔细翻看笔记本,上面除了记录设备的日常运行数据外,还详细记录了一些故障处理方法和操作经验。“让后人少走了很多弯路。”张宇感慨道。
 
  小小的笔记本见证了一代又一代江都水利枢纽人的奋斗,也浓缩了他们的智慧、无私和担当,更是激励后来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的动力源泉。如今,每一位新入职员工都要翻阅这本笔记,接受入职第一课,从这里感受前辈留下来的“引源、厚泽、卓创、致远”的引江精神。
 
  “2001年,江都水利枢纽被水利部评为第一批国家水利风景区。未来,我们将把这里打造成集水文化、水利风景、水情教育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工程。”周灿华满怀信心地说。
 
  饮水思源,源源不断。浩浩荡荡的长江之水,在江都重新发动,翻越江堤,滚滚北上。这里有设计者的智慧,有建设者的心血,也有一代又一代管理者的汗水。37年走过,积累经验,新的六年跨越,日新月异,不断向前,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