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已经开始的2018年,大多数人断定行业应该增长,这个结果并不意外。年初的增长已经被大多业内人士认同,但对于全年趋势,尤其是一些细分领域发展,仍然难下定论。但从整体增幅上看,大部分人认为,2018市场增长难现2017年时的热度。
问题2、 过去5年,行业哪些方面发生的变化最大?
在“过去5年行业发生的最大变化”选项上,73.5%即72位受调者选择了“用户需求”一项。
排名第二位的选项是“市场格局”。相对其他选项,这个选项有更多可以量化的指标,特别是销量、销售额以及市占率。不论是挖掘机、装载机、起重机还是桩工设备、高空作业设备、矿山设备等各个细分板块,最近几年,不少品牌的销量、市占率波动明显,甚至在一些细分领域,领先阵营也发生“大变脸”。
当然,对于不同细分领域来说,“格局变动”有的是刚刚开始,有的已经接近最后“临门一脚”。后面第10、11道调查题目,会有更详尽的分析。
排名第三的选项是“企业盈利能力”。这个已经被过去几年各个工程机械上市公司的季报、半年报、年报所确认。
排名第四的选项是“代理商体系”。虽然已经经过几轮淘洗,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代理商数量明显减少,但个中真正“顽疾”仍未攻克:代理商老化、营销理念没有与时俱进、系统能力还有不足、缺乏长远战略和规划、“捆绑甚至绑架主机企业”等。不解决这些,良性循环很难畅通。
排名第五的是“技术体系”。
虽然未能进入“前五”,但得票率第六的选项,依然值得关注。它是“国外企业对中国市场、中国企业的态度”。国外企业对中国市场、中国企业的态度,可以分为截然不同的两面:一面是国外品牌对中国市场“更上心”,对中国对手更“看重”;另一面是某些国外品牌,在“观望”、“收缩”,甚至是“战略性放弃”中国市场。
其他得票率在20%以下的选项包括:“企业核心竞争力体系”、“企业品牌影响力”、“企业产品线”、“外企在中国的本地化程度”、“企业和用户的合作方式”、“企业产业地位”、“用户群构成及数量”、“动力之外其他核心配套体系及格局”、“用户品牌忠诚度”、“动力配套”和“企业盈利方式及来源”。这些选项得票率较低也说明:过去5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企业整体的品牌影响力”、“产业地位”、“用户关系链与合作方式”、“产品去除同质化,塑造差异化”等方面,并没有特别明显的提升;而这些又直接造成了“用户忠诚度”低开低走。
问题3、 未来5年,中国工程机械制造商,特别是领先企业,最应该做的事情是什么?
先说得票率排名最靠后的5个选项——换种说法,也就是受调者认为“不那么迫切做的事情”。它们按照得票率从低到高分别是:“与其他主机制造商合作”、“进入新领域”、“人力资源提升”、“降低成本”和“创新经营模式”。这是杂志策划过的几十次行业调查中,第一次也是迄今唯一一次,“降低成本”一项被如此看轻。
再来看得票数最多的10个选项,依次是:“强化创新”、“新形势下准确定位”、“产业链上下游深度拓展合作”、“强化数字化、智能化战略”、“深度拓展‘一带一路’和新兴市场”、“提升管理”、“提升品牌影响力”、“全球资源整合与海外并购”、“提升制造体系”、“聚焦核心”和“差异化”。
这个问题的选项可谓包罗了近年来的各种热点、焦点。但位居前10 的选项,只有一个——也就是第一项得票率过半。而所有21个选项中,整体而言,受调者的答案较为分散,集中度不高。这样的得票率分布意味着:一方面,在受调者看来,很多选项可能对企业而言都很重要;但同时,由于企业定位不同,目标战略不同,所处细分领域不同,产业地位和发展阶段也不同,这就让制造商对“最重要、最应该先做”的事情,有不同的认识。
问题4-5、 未来长期而言,在中国市场,中国企业和国外企业,各自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这个问题原本是两道独立的调查题目,即“未来长期而言,您认为中国工程机械制造商在中国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未来长期而言,您认为国外工程机械制造商在中国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为了方便对比,我们把两个调查的结果制成图表放在一处,共同讨论。
对于中国制造商今后的竞争力体系描述,得票率最高的5个选项是:“对用户需求的理解和满足”、“产品和技术”、“营销和服务”、“成本”以及“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应用”。而对国外企业而言,得票率最高的5个选项为:“产品和技术”、“品牌影响力”、“解决方案”、“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和应用”和“供应链”。其中,前2个选项的得票率几乎是排名第三选项的2倍,更明显高于其他选项。
对比来看,中国工程机械制造商和国外工程机械制造商二者在中国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体系”有很大不同。
诚然,核心竞争力对不同发展阶段、不同领域的企业并不相同,但最终,中国工程机械制造商要在中国乃至全球直面国外领先企业,就必须在后者最看重的环节——“产品和技术”、“品牌影响力”上,实现突破。
问题6、未来5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多少中国本土主机制造商可能会惨淡经营甚至退出?
绝大多数受调者—共计54.1%也就是53人认为,未来5年,可能有1/3以上的中国本土主机制造企业会惨淡经营或者退出。其中46.9%也就是46人选择了1/3,5.1%的人选择了1/2。
这样的结果显示出:未来几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可能持续处于一种“挤水分”的状态,企业特别是处于“不上不下”或比较靠后位置的企业,地位仍然不稳。
问题7、 未来5年,中国市场,多少国外品牌会惨淡经营甚至退出?
对于有多少国外品牌会惨淡经营或者退出,有19位受调者也就是19.4%的人选择了“不知道”—这种无解,本身就代表了一种“不看好”。
另外,有45人即45.9%的受调者认为,未来1/3以上的外企,可能在中国市场惨淡经营或者退出。37人也就是37.8%的受调者选择了1/3,7人也就是7.1%的受调者选择了1/2。
问题8-9、 未来,您最看好和最不看好的细分领域是什么?
在这次调查问卷中,杂志设置了本质上一样的两道问题—“未来您最看好哪个领域”、“未来您最不看好哪个领域”。之所以如此,是想“重复检测”受调者对各个细分领域未来的判断。毕竟,这个问题对行业、企业而言,是如此重要,甚至一定程度上可能决定企业今后战略制定、定位和布局等。
为了更清晰地展示结果,我们把“最看好的领域”按照得票率从多到少排序,“最不看好的领域”按照得票率从少到多排序。可以发现,两道题在结果上的“统一性”、“重合度”很高。
受调者最看好的领域,都有着这样的特点:要么格局不稳,要么仍有不错的发展空间,或者干脆就是产品线或者竞争者阵营上留有明显空白。
而受调者最不看好的领域,和“该领域的规模空间大小”并无必然联系,而是“格局稳定,地盘基本瓜分完毕”,“进入成本过高”,或者是中短期内增长有限,甚至由于技术、产品、用户群门槛过高而“无从入手”的领域。
这里必须把“装载机”一项单独拿出来说说。无论是问题是正着问还是反着问,无论是评选“最看好”还是“最不看好”,“装载机”在受调者中都颇为“不受待见”。想想也是,“一个多年难摘价格竞争”、“低利润率”帽子的行业,谈其前景,无法不让人“用脚投票”。
问题10-11、 未来5年,哪些细分领域会形成基本稳定的格局?未来5年,哪些细分领域会发生重大变化?
对于“哪些细分领域会形成基本稳定的格局”,呼声最高的前5个领域分别是:挖掘机、盾构设备、起重机、装载机和矿山设备。票数倒数前3——也就是“格局最不可能稳定的领域”的分别是:养护设备、高空作业设备、小型设备。
与此同时,被认为未来5年可能会发生重大变化的5个领域分别是:高空作业设备、养护设备、挖掘机、小型设备和矿山设备。
二者联系着看,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对于挖掘机而言,72人即73.5%的受调者认为5年之内基本会形成稳定格局;同时,35人即35.7%的受调者认为挖掘机行业会发生重大变化。从某种程度,这预示着:未来5年,中国挖掘机行业将步入“上上下下”最后的窗口期;“上来”的企业穿过了“最后一道窄门”,在主流领先阵营中稳住地位;没上来的品牌,可能需要另寻他策,更有一部分可能就此被边缘化。
调查结果显示,矿山设备行业也面临着同样的局面。
还有一个有趣的领域,是拌合设备行业。只有28.6%的受调者认为未来5年这个行业会形成稳定格局——这意味着其他多数人,要么不关心这个领域,要么就是认为未来5年这个领域不会形成稳定格局;而同时,又只有2.0%的受调者认为,未来5年,这个领域会发生重大变化——潜台词是,多数人可能觉得这个领域不会出现什么变化。联系两方面的观点,是不是意味着:未来中国拌合设备领域,可能长期处于一种“相对混沌而温和”的发展状态,绝对领先者难现真身。
再看另外两个行业主导板块——起重机和装载机领域。对于起重机行业未来发展,受调者的观点比较一致,未来5年行业格局可能不会生变,其中变化也在可以预料的范围内。而装载机行业,受调者投出的“格局稳定程度”,稍逊于起重机行业;但其中“大变化”出现的概率,却远高于起重机,仅次于矿山设备行业。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在受调者看来,中国装载机行业未来的大变化,可能会发生在“少数参与者、竞争者”之间。
问题12、 未来,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产品和技术最主要的趋势是什么?
这道题目受调者的选择更加集中,得票率排名前3的选项票数远超其他,分别是:“设备的环保、排放性能加速升级”、“智能化”和“定制化、专用化和个性化”。
值得注意的是,只有25人即25.5%受调者认为“国外品牌中低端下沉”、21人即21.42%的受调者认为“中、高端分界进一步模糊”。
除此之外,仅有1个人选择“全面高端化”。想来不难解释,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高端化”是一个终极目标,还需要一步步地稳扎稳打,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攻克;一蹴而成难免揠苗助长。
问题13、 未来几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营销环节会涌现哪些趋势?
对营销环节的大趋势,受调者的投票显示出一股明显“分散而犹豫”的特征——没有一个选项得票率超过半数。
按得票率从多到少排序,前5个选项依次是“代理商、经销商数量继续减少”、“后市场占比加大”、“制造商和用户之间的直接沟通更多、更紧密”、“二手设备业务规模持续扩大”以及“价格竞争继续存在”。排名第6的选项实际上是排名第5选项更具体的解释之一——“国外企业介入价格竞争”。
问题14、 未来几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哪些细分领域的价格战会持续存在甚至升级?
关于“价格竞争”这个敏感的题目。
多数人认为挖掘机是“价格竞争会持续甚至升级”的细分板块。紧随其后,高空作业设备领域也存在着很高的“价格竞争升级”可能性。装载机得票率排在第3位。
“挖掘机”选项夺冠,实际上侧面印证了下一题——也就是第15题中,受调者对其未来发展前景的判断:未来几年,是中国挖掘机市场格局形成的决赛期;而其中,不仅中国企业之间,中外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会进一步升级。为了成为最终的留存者,企业难免不用其极——“触发”价格战。此外还有一些背景要纳入考虑:一方面,中国市场挖掘机平均价格较全球其他地区高,另一方面,中国挖掘机产业供应链体系也在不断成熟,而这些也给中国挖掘机产品价格留出了下调空间。
“装载机”领域,“价格竞争”戏码早已成为习惯。早前,“价格竞争”一度让中国装载机行业步入连续亏损泥潭,而为了摆脱窘境,企业开始提升价格。但盈利能力有所好转,“过不得有钱日子”的中国装载机行业,“价格竞争”又开始明里暗里地此起彼伏。想想也是,中国装载机行业虽然大体参与者已经“圈定”,但领头的几家企业,市占率与份额远没有达到“稳定市场格局”中“4:2:1”的结构;与此同时,各个企业之间的产品,同质化程度远高于差异化;再加上用户忠诚度有限,很长时间,价格竞争可能都是企业“赢得市场与用户”的最有效手段。竞争根基、核心竞争力体系不变,这种局面也就无法结束。
与此相反,过去几年被价格竞争“坑苦”的起重机领域,仅有11.2%的受调者认为,价格竞争可能存在或者升级;很明显,这个领域正在走出价格竞争泥淖。